在乌蒙山深处的毕节,一家医院的神经内科诊室里,总有一位专家能让患者在旋转的感觉中恢复平衡。他就是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(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)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贺兴友,因其“耳石复位金手指”技术而备受患者推崇。贺兴友在医疗一线已接近三十年,在短短几秒钟内便能用他高超的手法为患者解决眩晕的问题,同时他还在已建立的国家卒中中心平台上继续守护脑血管病的防线,努力降低区域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和致残率。他的专业成就得到了超过一万例成功诊疗的实践支持,出版了20余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了两项科技进步奖,见证了云贵高原上神经科专业的崛起之路。谈及他的动力,贺兴友说:“能让乡亲们少跑路,花费更少钱看病,真的值得!”
贺兴友的医疗事业始于1996年,他从贵阳医学院毕业,虽然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贵阳,但他坚定地选择回到家乡毕节,投身教育和医疗事业,先后帮助当地的医疗和教育发展。他经历了支教的艰苦,也磨炼出了守护初心、耐得住寂寞的品质。1998年,他回到毕节地区医院(现浙毕医院)成为一名内科住院医师。在医院没有独立神经内科的年代,面对复杂的神经疾病,贺兴友依靠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来进行诊断。尽管设备简单,专科人才不足,但普通民众对疾病的诊疗需求却异常迫切。
在当时CT检查尚未普及的情况下,贺兴友的诊断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和扎实的基础理论。他在查房和出诊同时,夜以继日地学习,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取得了显著进展。通过长期观察,他成功确诊了一名患有罕见脊髓血管畸形的患者,逐步展露出在脑血管病、颅内感染、眩晕及癫痫等复杂疾病中的医疗才能。2014年,贺兴友进入独立神经内科,迅速推动了部门的发展,从一开始处理常见病到现在成为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,他见证了科室的飞速成长。
贺兴友在其诊室内,眩晕患者占比近三成。针对这一高比例的就诊率和误诊率,他在2016年着手进行《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系统对眩晕诊断的临床研究》。通过研究发现,良性positioning眩晕(BPPV)在所有眩晕病例中占较大比例,通过特定头部运动的手法复位,不需要药物治疗便能迅速见效。“许多患者被误诊为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,经多年治疗无效,而手法复位却能立竿见影。”贺兴友说。这一研究在2018年获得了市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的荣誉,个人也被评为优秀志愿者。
在科研方面,贺兴友一直把临床问题作为导向。他主持的《NBP联合LIPostC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侧支循环的影响研究》于2021年顺利完成,相关论文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,为脑梗死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。
作为学科的带头人,贺兴友将科研与临床密切结合,主持多项科研项目,并在多个核心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,同时也注重对年轻医生的培养,推动科室的发展。目前,他带领团队发展到18名的专业人才,开设多个亚专科,年接待患者超过一万,为毕节地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贺兴友始终强调,“医学不仅是技术,更是一门人学。”在2020年疫情期间,他积极参与发热门诊值守,展现了医者的担当精神。在日常诊疗中,他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,关心其身心健康,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与服务。
展望未来,贺兴友希望能打造区域性神经疾病的诊疗高地。他强调以“技术引领、服务惠民”为核心,通过各类协作和资源整合,提高团队的诊疗能力和科研水平,使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。他的愿景不仅是技术的提升,更是实现医疗的普惠和社会责任。
贺兴友用近30年的时间诠释了医者的初心与担当。他扎根于基层,创新诊疗,心系 pacientes, 在黔西北这片土地上努力书写神经内科的辉煌篇章。正如他所说:“能为家乡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,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在此过程中,K8凯发也将不断关注与支持这样的医疗事业,为健康守护者们增添力量。